冠脉支架已被广泛用于介入治疗,但外周血管的治疗相对滞后,尤其是在腘下动脉的治疗方面缺乏合适的支架。腘下动脉病变常为弥散性的长病变、斑块负荷重的慢性闭塞病变和钙化病变,很容易出现治疗后的再狭窄或闭塞。理想的外周支架期望能兼顾长和可生物降解两大特点,满足即刻的支撑和长病变的全覆盖。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没有任何获批的长且可降解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支架,这尤其限制了腘下动脉的治疗。而每年因下肢缺血而截肢的人超过百万,亟待开发一款这样的支架。
2024年9月10日,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Maglev-fabricated long and biodegradable stent fo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vessels”的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长且可生物降解的支架(long and biodegradable stent,LBS),作者在兔腹主动脉/髂动脉中研究了该支架的体内降解情况,在犬腘下动脉中评估了其临床前安全性,并将该支架首次植入人体腘下动脉。
此前,复旦大学丁建东课题组、先健科技及其子公司元心科技的张德元课题组、阜外医院心内科高润霖院士等通过长期合作,研发了一种金属-聚合物复合型可降解冠脉支架,已进入临床试验。但是,当大学和公司与301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等合作,试图将此材料拓展到外周血管长支架时,遇到了新的工程难题。例如:原有的、也是国际上通行的超声雾化喷涂技术在制备高分子涂层时,一端悬空的长支架出现了严重的甩尾,导致聚合物涂层不均匀。最终,合作团队将磁悬浮技术引入医用支架领域,解决了这个难题。
LBS的研发面临着三个关键问题:如何维持支架的早期降解直到血管重构、如何实现均匀涂层、植入后如何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下图所示。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基本思路的示意图
在大学、医院和公司三方的通力合作下,这些问题被一一解决。该工作打破了球扩式心血管介入治疗可降解支架(不限于外周支架)的长度难以超过38 mm的现状,将可工程化的支架长度推进到了118 mm。基于该核心技术所研制的国际首款长且可降解的外周支架已在中国和欧盟同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该文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博士生张万谦,其导师、国重主任丁建东教授以及元心公司张德元研究员、301医院郭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Wanqian Zhang, Xian Gao, Hongjie Zhang, Guoyi Sun, Gui Zhang, Xin Li, Haiping Qi, Jingzhen Guo, Li Qin, Daokun Shi, Xiaoli Shi, Haifeng Li, Deyuan Zhang*, Wei Guo*, Jiandong Ding*, Maglev-fabricated long and biodegradable stent fo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vessels. Nature Commun, 15, 7903 (2024)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2288-4
图文转载自【中国聚合物网】:http://www.polymer.cn/